1. 第一文学社首页
  2. 经典文摘

消费心理学案例分享(如何利用消费心理学,快速成交?)

【室内设计胶囊】

很多设计师对“消费心理学”嗤之以鼻,可是它对能帮我们解决最关键的问题——业主为什么会签单?今天带大家了解下谈单中最实用的消费心理学

一、心理账户

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花钱

案例:准备买演唱会门票的钱丢了,还要不要去听演唱会?

这个问题很简单,当丢失的是价值200块的公交卡时,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往观看;当丢失的是打算用来购买演唱会门票的200块时,大多数人选择不去看了。

为什么呢?
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消费心理学的概念——心理账户,即: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。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,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,情感维系账户,享乐休闲商户等等。虽然这些账户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,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。

再举个例子:如下图:

消费心理学案例分享(如何利用消费心理学,快速成交?)

你要改变客户对商品的认知,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,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去。

这个时候,你就会发现,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。你的客户其实并不是真的小气,而是你的这个商品,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。

二、沉没成本

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

单独这样解释很难理解,举个例子:

消费心理学案例分享(如何利用消费心理学,快速成交?)

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,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,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,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,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,也叫作协和效应。

小结:

第一: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,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,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。

第二: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,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,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。

第三:你如果能够克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,不被这种情绪左右,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。

三、比例偏见

贵和便宜,是相对的

我们经常听到商家说:一分价钱一分货,就是在行业定倍率稳定时,零售价和成本价之间相对固定关系。

再举个例子:

同一款闹钟,A店卖100元,B店卖60元;

同一款名表,C店卖6600元,D店卖6550;

你会分别在哪家店购买?

很多人会花十分钟的时间,从A店到B店去购买闹钟,来节省这40元。

但是很多人买手表的时候有可能还会在C点购买。

在很多场合,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,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,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,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。

四、损失规避

得到100元,可以弥补失去的100元吗?

案例:

老人家想赶走来公共草地上玩耍的小孩子,怎么办?

老人家于是先后每天给出10块钱、5块钱、1块钱。最后一天小孩子们虽然能得到1块钱,但被拿走9块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拿到10块钱的快乐,于是小孩子们再也不来草地上玩耍了。

损失规避:

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,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。甚至有科学教研究出来,这种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受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.5倍。

五、价格锚点

拉个垫背的,显示你便宜

出国带WIFI,一个是80元1小时,一个是105元1整天,你会选择哪一个?

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105元1整天的方案。付费立又刻发现,80元唯一存在的价值,就是让你觉得那105元非常划算,80元就是所谓的价格锚点。

价格锚点:

这个概念是在1992年的时候,有个叫托奥斯基的人提出的,他认为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,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,来判断这个价格是否合适。

第一个原则,避免极端

第二个原则,权衡对比

消费心理学案例分享(如何利用消费心理学,快速成交?)

价格锚点小结:

第一:避免极端。在3个或者更多选择的时候,很多人不会选最低或者最高的,更倾向选择中间的那个商品

第二:权衡对比。当消费者无从判断商品的价值是低还是高,他会选择一些他认为同类商品去对比,让自己有一个衡量的标准。

消费者并不是真的为商品的成本付费,他是为商品的价值感而付费。.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