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第一文学社首页
  2. 经典文摘

形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文言文(《论语》述而篇)

1、述而不作

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”

【解读】

老彭:商朝的贤大夫,据说他好述古事。

孔子说:“只阐述典籍而不进行创造,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,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。”

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夫子对文化、教育方面的主张。对古代思想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,夫子给出了明确的主张: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对古代的思想文化,他是只传述而不创新,他对古代思想文化充满仰慕之情,而从另一角度讲,他对现实是不满的。厚古薄今是夫子非常明显的一个思想倾向,礼崩乐坏的今天如果能回到尊礼守乐的古代该多好呀!

2、默而识之

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,努力学习而不厌弃,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,这些事对于我有什么困难呢?”

本章说的是夫子教育方面的主张。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至今值得我们尊崇。我们学习就要有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”的态度,认认真真地学习,永不满足地学习。我们要成为一名教育者,就要有“诲人不倦”的态度,这是教育者必备的品质。

3、德之不修

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本章说的还是修己之道,当然也是学习之道。德之不修,不修德怎么能行,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。学之不讲,学到的东西要经常讲习,熟练掌握,并应用到实践中去。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听到义不能想从,自己有缺点不去改正,这更是修己之道中不应有的东西。

最后夫子说,看到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”,“是吾忧也”。我想这里边应该有两重含义:一是夫子对自身道德修养存在的一种忧患意识,要求自己不断上进,要求自己不断地修德讲学,闻义则徙,不善则改,提升自己的修己水平;二是夫子对世风日下、礼崩乐坏的忧虑,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”,这不正是夫子眼中春秋战国的现实吗?

4、子之燕居

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
【解读】

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(子之燕居),是那样舒畅,那样的和乐(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)。

这是反映圣人日常生活的一句话,圣人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和谐宁静快乐,当然圣人能做到这一点,不只是缘于圣人有高于世人的道德修为,更在于圣人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。

5、甚矣吾衰也

子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我衰老得很厉害呀!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。”

夫子年盛之时,志在行周公之道,而如今,垂垂老矣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“盖存道者心,无老少之异;而行道者身,老者衰也。”

6、志于道

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志向在道上,据守在德上,依靠在仁上,游憩在艺上。

艺:即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六艺。游于艺:优游其中,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,也就是通过熟练掌握技艺而获得自由和愉快。

本章讲的应该还是夫子的为学之道,在学习中,我们具体要学什么呢?我们要学习道、德、仁、艺。我们要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四书章句集注里说:“盖学莫先于立志,志道,则心存于正而不他;据德,则道得于心而不失;依仁,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;游艺,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。学者于此,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、轻重之伦焉,则本末兼该,内外交养,日用之间,无少间隙,而涵泳从容,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。”

我们的学习达到了这样的水平,也就达到了完美的人生境界,“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”。

7、自行束脩以上

子曰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,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。”

束脩(xiū):一束干肉,即十条干肉,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。

这是一句反映夫子师德的话。师德就是要诲人不倦,有教无类。据说,在古代,夫子是不收学费的,但收见面礼,束脩是最微薄的见面礼,只要学生交上这种最微薄的见面礼,夫子也会收留的,也会认真教他的,“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
8、不愤不启

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愤:心欲求通而未能做到的意思。

悱:口想说而不能说出来的样子。

孔子说:“教导学生,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给他指出一个方面,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,就不再教他了。”

这句话讲的是一种教育规律。教育者教导学生,重在启发被教育者的心智,培养被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,所谓“师傅领进门,学艺在个人”。教育者教导被教育者,应是循序渐进的,逐步提高被教育者的学识水平,只有被教育者达到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程度,教育者才能教授他相应的知识。

9、子食于有丧者之侧

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

【解释】

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,从来没有吃饱过。

这句话讲应该是一个礼数的问题:我们应该如何尊重有丧者。

10、子于是日哭

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

【解读】

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,就不再唱歌。

这又是一句关于夫子日常行为生活的话。唱歌是快乐之事,但是假如这一天,我哭泣过,我就不会再歌唱,“日之内,余哀未忘,自不能歌也。” “学者于此二者,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识圣人之情性,然后可以学道。”我们不但要学习圣人之道,也要学习圣人的性情,高尚的性情才能培养出深厚的道。

11、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

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

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

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对颜渊说:“如果用我,我就去做事;如果不用我,我就藏身。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!”

子路说:“如果让您率领三军,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?”

孔子说:“徒手斗虎,徒步过河,死了都不后悔的人,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。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,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,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。”

这句话反映的是夫子为人处世之道。用舍行藏,这是夫子一贯的处世态度,而暴虎冯河,有勇无谋,也是夫子一贯反对的。

12、富而可求也

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
【解读】

执鞭之士:古代的天子、诸侯和官员出人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,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。

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,即使是做执鞭贱职,我也愿意。如果不能合理求得,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。

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。只要是合乎于道,富贵就可以去追求,不合乎于道,富贵就不能去追求。那么,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从此处可以看出,孔子不反对做官,不反对富有,但是必须符合道。

13、子之所慎

子之所慎:齐,战,疾。

【解读】

齐:同“斋”,古代祭祀之前,先要整洁身心,叫作斋戒。

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:斋戒,战争,疾病。

斋戒需要我们心诚之至,战争和疾病需要我们谨慎对待,这都是大事,不可不慎。

14、子在齐闻《韶》

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《韶》: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。

孔子在齐国听到《韶》这种乐曲后,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,他感叹道:“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!”

夫子始终保持高雅情操,听到美妙音乐,忘了食之甘味。我们也要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。

15、夫子为卫君乎

冉有曰:“夫子为卫君乎?”子贡曰:“诺,吾将问之。”

入曰:“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”曰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

出,曰:“夫子不为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为(wèi):帮助,赞成。

卫君:卫出公辄。辄是卫灵公之孙,太子蒯聩之子。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,逃亡晋国。灵公死,辄为君。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,被卫国抵御,蒯聩也被拒绝归国。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,与伯夷、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。子贡引以发问,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。

冉有说:“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?”子贡说:“嗯,我去问问老师吧。”

子贡进入孔子房中,问道:“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?”孔子说:“他们是古代贤人啊。”子贡说:“他们会有怨悔吗?”孔子说:“他们追求仁德,便得到了仁德,又怎么会有怨悔呢?”

子贡走出来,对冉有说:“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。”

这是个什么故事呢?这是一个被古代人推崇的故事,夫子无非是要劝说统治阶级内部要相忍为国,安分守己,讲礼讲德,不要你争我夺,破坏礼制,破坏统治秩序。

16、饭疏食饮水

子曰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(gong)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吃粗粮,喝清水,弯起胳膊当枕头,这其中也有着乐趣。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。”

这句话道理应该说很明白的,宁可安贫乐道,也不取不义之财。

17、加我数年

子曰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,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《易经》,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。”

夫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:活到老,学到老,生命不息,学习不息。

18、子所雅言

子所雅言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

【解读】

雅言:古代西周人的语言,即标准语,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。

孔子有用雅言的时候,读《诗经》《尚书》和执行礼事,都用雅言。

古代也是有普通话的,即雅言,夫子诵读重要文献和从事重要活动,都用雅言,以示尊重。

19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

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
【解读】

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,子路不能回答。孔子说:“你为什么不这样说:他的为人,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,快乐得忘记了忧愁,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,如此而已。”

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,夫子自评之语,一个笃学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。发奋到忘食,乐在其中到忘忧,这已然是一个极高的学习境界,而学到不知老之将至,更是十年如一地在学习进步,在吸取知识,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为求真理的典范。

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几分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的精神,需要一种甘坐十年冷板凳、只为求得真知识的精神。不浮躁,不焦躁,始终如一,方能致远。

20、我非生而知之者
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,而是喜好古代文化,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。”

夫子说自己非生而知之,只是好学上进罢了,我们要达到夫子的水平,也无非好学上进一途。

21、子不语怪力乱神

子不语:怪、力、乱、神。

【解读】

四书章句集注说得好:“圣人语常而不语怪,语德而不语力,语治而不语乱,语人而不语神。”夫子的思想精髓。

22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
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【解读】

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再清楚不过了,核心要义就是我们要谦虚好学,不管什么样的人,我们都虚心向他学习,不仅要师人之善,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改进自我。

23、天生德于予

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

【解读】

桓魋(tuí):宋国的司马(主管军政的官)。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,经过宋国,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,桓想杀孔子,砍掉大树,孔子于是离去。弟子催他快跑,孔子便说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!”

孔子说:“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,桓魋能把我怎样呢!”

夫子告诉我们,仁者无畏,上天会保佑仁德之人,坏人必不敢加害与他。这大概是逆境和险境中宽慰自己的话吧。

24、二三子以我为隐乎

子曰: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?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。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,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。

章句集注里说:“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,故疑其有隐,而不知圣人作、止、语、默无非教也,故夫子以此言晓之。”“圣人体道无隐,与天象昭然,莫非至教。常以示人,而人自不察。”

这句话大概表达两个意思:一是圣人之道非常高深,弟子们难以企及,故觉得夫子有隐瞒的地方;二是夫子之教无微不至,有言传,有身教,一言一行皆是教育弟子们,只是弟子们不察而已。

对圣人之教,我们务必要深入体味,理解其精神实质,抓住其关键所在,而如果浮于表面,自会有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”之感。

25、子以四教

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
【解读】

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:文献、德行、忠诚、守信。

文献是文化知识,德行是道德规范,忠诚和守信则是灵魂所在。

26、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

子曰:“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;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子曰:“善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,得见有恒者斯可矣。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,难乎有恒乎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圣人我是不能看到了,能够看到君子,这也就可以了。”孔子又说:“善人,我是看不到的了,能看到有保持操守的人就可以了。没有却装作有,空虚却装作充盈,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裕,这样的人很难保持好的操守。”

四书章句集注里说,圣人是神明不测之号,君子是德才出众之人,善人是志于仁而无恶之人,有恒者是坚持操守之人。而那些“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”的不实之人是很难坚持操守的。

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得比较到位:“有恒者之于圣人,高下固悬绝矣,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。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,其示人入德之门,可谓深切而著明矣。”看来,我们要做有恒之人,追求始终如一,此乃入德至圣的唯一法门。

27、子钓而不纲

子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。

【解读】

纲:网上的大绳,这里是指捕鱼方式,即以纲系住网截断水流,并在绳上挂钩以取鱼。

弋:用带丝绳的箭来射。宿,歇宿巢中的鸟。

孔子只用鱼竿钓鱼,而不用大绳系住网钩截流取鱼;用带的箭射鸟,但不射巢中栖息的鸟。

这句话反映的夫子中庸之道和人道精神。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不走极端,不竭泽而渔。人道精神是指对人对物心怀仁德,不可滥杀无辜。

28、盖有不知而作之者

子曰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;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大概有一种无知却凭空造作的人吧,我没有这样的毛病。多听,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;多看,全记在心里。这样的学得知识,是仅次于‘生而知之’的。”

夫子再次反对虚妄不实之人,要求人们多闻多见多学,择善而从。夫子说这种方式获取知识,所得到的学识水平,仅此那些生而知之之人的水平。不过我们纠正一下,这是多闻多见多学外加多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,没有生而知之者。

29、互乡难与言

互乡难与言,童子见,门人惑。子曰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?人洁己以进,与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,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,弟子们都觉得疑惑。孔子说:“我是赞成他求上进,不赞成他退步,何必把事情做得太过分呢?别人怀着洁身自好的想法来了,我赞许他洁身自好的做法,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。”

夫子宽宏大量,只要人们求进步,求高尚,夫子就表示赞许,表示支持,而不去追究他过去的表现。进步总是好事嘛,我们要多支持多理解。夫子的这个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赞赏的态度。

而正是抱着人皆可教,错皆可改,凡事“成人之美”的愿望,孔子才能有“诲人不倦”、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态度。

30、仁远乎哉

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
【解读】

孔子说:“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?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,仁就可以达到。”

仁离我们不远,就在眼前,只要我们愿意实行仁,仁就来了。

四书章句集注里说:“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放而不求,故有以为远者;反而求之,则即此而在矣,夫岂远哉?”“为仁由己,欲之则至,何远之有?”

求仁在己不在人,重己、重学、重德。真理离我们不远,只要我们向往真理,愿意追求真理,真理就会到来。我们要有信心追求真理。

31、昭公知礼乎

陈司败问:“昭公知礼乎?”孔子曰:“知礼。”孔子退,揖巫马期而进之,曰:“吾闻君子不党,君子亦党乎?君取于吴,为同姓,谓之吴孟子。君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巫马期以告,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。”

【解读】

昭公,即鲁昭公。

巫马期是孔子的学生。

君取于吴是指鲁昭公娶了吴国人为妻,鲁吴都是姬姓,按照礼制,不能通婚。

陈司败问:“鲁昭公知礼吗?”孔子说:“他知礼。”孔子走出去后,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,请他走近自己,说:“我听说君子不会偏私(君子不党),难道君子也有偏私吗?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,是鲁君的同姓,为了掩饰称她为吴孟子。鲁君若算得上知礼,还有谁不知礼呢?”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。孔子说:“我孔丘真幸运,如果有错误,别人一定会知道。”

夫子又犯错误了,然夫子乃是知者、明者,宽宏大度者,别人指出他的错误,他是一定会内疚自责,一定会改正的,我想这是真正的民主精神。民主精神可不是你争我夺,不是锱铢必争,而以公正的态度反映实际情况,以公正的态度表达批评,以宽宏大量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批评。

另外,本章还提出一个君子不党的思想,即君子不偏私,不搞小团伙,始终要从大局出发,从大义出发,以公为上,这是君子即使犯错误也能及时纠正的根本保证,这是君子不偏袒那些犯错误者,促使犯错误者及时纠正错误的根本保证。

32、子与人歌而善

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

【解读】

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,如果唱得好,一定请他再唱一遍,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。

夫子一贯喜欢音乐,喜欢高雅的艺术活动,我们已多次提及,只要是“歌而善”,夫子就会“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”。

33、文,莫吾犹人也

子曰:“文,莫吾犹人也。躬行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”

【解读】

莫:大概,差不多的意思。

孔子说:“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,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。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,那我还没有达到。”

此章既再次展示了夫子做人做事的谦虚态度,也是夫子以现身说法告诉大家,书本上的知识容易学,谁都能达到,但把书本上知识转化为实践,真正去躬行君子之道,却不是那么容易了。

34、若圣与仁

子曰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已矣。”公西华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学也。”

【解读】

夫子再次谦虚地表示:“若说到圣和仁,那我怎么敢当?我只是朝着圣仁之道努力去做而不厌倦,以圣仁之道诲人不倦罢了。” 公西华曰:“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。”

夫子的谦虚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,我们永远要保持一种不厌不倦的精神,真理本无限,发展无止境,没有最好只有更好,我们唯有不厌不倦地努力为之。

35、子疾病

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:“有诸?”子路对曰:“有之。《诔》曰:‘祷尔于上下神祗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祷久矣。”

【解读】

疾:指有病。病:指病情严重。

请祷:向鬼神请求和祷告,即祈祷。

诔(lěi):向神祗祷告的文章。

孔子病得很重,子路请求祈祷。孔子说:“有这回事吗?”子路回答说:“有的。《诔》文中说:‘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。’”孔子说:“我早就祈祷过了。”

此章反映的是夫子对鬼神的看法,夫子病了,也向鬼神祈祷了,不过不管用,看来还得靠人事。

36、奢则不孙,俭则固

子曰:“奢则不孙,俭则固。与其不孙也,宁固。”

【解读】

孙(xùn):同“逊”,恭顺。

孔子说:“豪奢就会显得傲慢,省俭则会显得固陋。与其傲慢,宁可固陋。”

奢和俭都不符合中庸之道,都不符合礼的要求,但奢的危害更大,一奢就傲慢,就骄纵,就肆意妄为,就“礼崩乐坏”,因此,“与其不孙也,宁固”。

虽然这都不是中庸之道,但相对于奢,夫子还是支持俭的。夫子是鼓励精神追求,而不喜欢物质享受的。夫子要求人们诚心诚意地守礼,而非过度完备奢侈地表面上守礼。重精神轻物质,重内容轻形式,重真心实意轻形式主义,这是夫子一贯主张。

37、君子坦荡荡

子曰.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
【解读】

君子没有私心,不谋私利,做事光明磊落,因而是坦荡荡;小人私心太重,患得患失,心胸狭隘,常有烦扰,因而长戚戚。

38、子温而厉

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【解读】

孔子温和而严厉,威严而不刚猛,恭敬而安详。

这是对夫子风度、气质和做人做事态度的一个描述,这是一个合于中庸的完美品质。

仔细分析一下,这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,即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”可以理解为一种上级对下级、师长对学生的一种态度,而“恭而安”可以理解为一种下级对上级、学生对师长的一种态度。上级对下级、师长对学生既要态度温和,也要严格要求,既要有威严,但也不能刚猛过度。而下级对上级、学生对师长既要讲尊重,但也不能太过恭敬。

总体来说,这是一个需要准确拿捏的问题,是需要把握度的问题。不过,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”也好,“恭而安”也罢,我想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态度问题。而在实际当中,不管我们如何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”,如何“恭而安”,我想我们首先要讲原则,讲以公为上,讲正气正义,讲遵纪守法。对违反原则的事情,对违法乱纪的事情,对以私为上的事情,对不讲德,不讲正气正义的事情,我们该严厉则严厉,该刚猛则刚猛,该不恭则不恭,该不安则不安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