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第一文学社首页
  2. 投稿

司马光传记(宋史司马光传注释)

司马光传记(宋史司马光传注释)-1

司马光,字君实,陕州夏县人。他的父亲司马池,曾经担任天章阁待制。司马光七岁时,严肃如同成年人,听别人讲授《左氏春秋》,特别喜爱,回家后将听到的讲给家人,能说出其中的大意,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,常常不知道饥饿、口渴,忘了寒暑季节。

有一日一群小孩在院中玩耍,其中有一个小孩爬到一个大缸上,不慎落入有水的缸中,其他小孩因害怕都逃走了,只有司马光十分冷静,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,把缸砸破,缸里的水都流了出来,小孩得救。后来京师、洛阳一带将这件事绘成图画。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。

宋仁宗宝元初年,司马光中进士甲科,当时他刚满二十岁。朝廷授予他奉礼郎,因为司马池在杭州,司马光便请求担任苏州判官以便侍奉父亲,朝廷答应了。正当他准备施展远大抱负时,他的母亲去世了,于是司马光辞官回家服丧三年。

庆历元年,司马池病死在晋州,司马光和兄长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。双亲的相继去世,司马光守丧多年。容颜憔悴,谨守礼节,在此期间,他读了大量的书,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,如《十哲论》、《四豪论》、《贾生论》,对一些古人古事,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,提出见解。庆历四年,司马光守丧期满,朝廷让他主管武成军判官的事务,又改为大理评事,增补为国子监直讲。枢密副使庞籍举荐他为馆阁校勘,一同负责礼院事务。

皇祐五年,司马光任殿中丞,除史馆检讨,修日历,改集贤校理,专任史官。从此,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。至和二年,因庞籍出知并州,司马光接受庞籍的邀请,担任并州判官。

当初,贝州农民王则起义,攻占贝州城,号称“东平郡王”。这个时候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,掌管全国军事要务。司马光写了《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》,给庞籍献计献策。起义军只坚持66天,首领王则被杀,其余尽皆焚死。庞籍升任枢密使后,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,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。后来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,同知太常礼院。

等到庞籍出知并州,司马光受庞籍邀请,担任并州判官。当时麟州屈野河西面有许多良田,西夏人蚕食这一带的土地,成为河东的祸患。庞籍命令司马光巡察,司马光建议说“修筑两座城堡来抵御西夏人,招募老百姓前去耕种,耕种的人多,粮食的价格就低,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并且依赖远处供应的忧虑。

庞籍采纳了他的计策,然而,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狂妄,带兵在夜间渡河,不加防备,被敌人消灭,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。

司马光三次上书说‘’郭恩被敌人消灭这件事是自己的过错,没有得到答复。等到庞籍死后,司马光上堂拜见庞籍的妻子,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对待她,像抚养自己的兄弟一样抚养庞籍的儿子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

嘉祐三年,改任司马光为直秘阁,开封府推官。交趾进贡一种奇怪的野兽,说是麟,司马光说“真假不得而知,就算是真的,不是自己来的不能说是祥瑞,希望送还他们的献纳之物。”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。

嘉佑六年,修撰起居注,主管礼部。

不久,仁宗下诏,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,一同负责谏院。

嘉祐六年,八月,苏辙参与殿试。在回答科举考试的对策中,言辞切中要害但是言辞直率,考官胡宿打算不录取他,司马光说“苏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应当落榜。因为司马光的建议,下诏将苏辙定为最后一等。

仁宗身体不好,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立,天下的人都非常忧虑却不敢说。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议论,当时司马光在并州听说此事后,随即发表意见,并且写书信给范镇,劝他以死抗争。司马光回京后又对仁宗当面说“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,所上的文书三章,希望陛下果断施行。

仁宗深思了很久,说“莫非是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这件事吗,这是忠臣的话,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。

司马光说“我说这个,自认为必定会招来死罪,没想到陛下开明接受了。

仁宗说“这有什么害处,古今都有这样的事。

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命令,又上书说“我前面所说,心想立刻就会施行,现在一片沉默未听到什么,这中间必定有小人说陛下年富力强,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。小人缺乏长远的考虑,只是想在仓猝之间,拉拢他们所看重和友善的。‘定策国老’、‘门生天子’之祸,能说得完吗

仁宗大大地感动,说“将上书送往中书省。

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“诸公没来得及商定大计,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,将某人作为继承人,而且天下的人都不敢违背。韩琦等双手作揖说“不敢不尽力。

不久,下诏让赵曙主管宗正事务,赵曙一再推辞,不肯答应,于是被立为皇子。赵曙又推说自己有病,不肯入宫。司马光说“皇子推辞没有意料到的富贵,已经有一个月,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能得多。然而,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,君王征召不肯应命,希望用臣下的道义责备皇子,想必一定会入宫。仁宗照办,赵曙果真接受了命令。

嘉祐八年,三月二十九日,仁宗驾崩。四月赵曙即位,即宋英宗。当时两宫矛盾加剧,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,前后共上奏章17封。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。

治平二年,朝廷任司马光,龙图阁直学士,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众多,君主不能全部测览,于是撰写《通志》入卷,呈献英宗。英宗非常高兴,下令放在秘书省,让他继续编写这部书。

治平四年,宋英宗病世,宋神宗赵顼即位。神宗将这部书命名为《资治通鉴》,并亲自撰写《序》赐给他。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,不久,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。

神宗即位后,任用王安石主持政务,推行新法,司马光反对,上书陈述利害。迩英将上书进献诵读,当读到曹参接替萧何事时,神宗说:“汉朝经常坚守萧何之法不变,行得通吗?

回答说:“不仅是汉朝,三代的君主也经常固守大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的法规,即使保存到今日也可以实行。汉武帝改变成规,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江山,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,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。由此说来,祖宗之法不可变改。

第二天,神宗问司马光说“现在天下一片混乱不安,是孙叔敖所说‘国家有的,民众所厌恶的。

司马光说“是的,陛下应该讨论谁是谁非。现在条例司所作所为,只有王安石、韩绛、吕惠卿认为是对的,陛下怎么能够单独和这三个人共同治理天下呢

神宗想要重用司马光,询问王安石。

王安石说“司马光表面上是直言劝谏陛下,内心却怀着依附下臣的真实用意。所说的全部是危害政务的事情,和他在一起的人,全都是危害政务的人,而陛下想要将他安置在身边,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,这是互相消耗的关键所在。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妨害政治,只是他处在高位,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作为重托。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,赵地士兵的勇气就全没有了,现在任用司马光,是给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树起红旗。

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,司马光推辞说:“陛下之所以任用我,大概是发现我直率敢言,也许有助于国家。倘若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荣耀我,却不听我的言论,是用官位来作私恩,而不是任用人。我仅仅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荣耀,却不能拯救百姓的患难,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。假如陛下真能够罢除制置条例司,追还提举官,不推行青苗、助役等法令,虽然不任用我,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。

司马光坚决推辞,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,连上五封札子,神宗派人对他说:“枢密,是负责军事,做官各有职责,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推辞。

司马光回答说:“我没有接受任命,那么还是侍从,对于事情没有不可以说的。

后来王安石出来处理政事,司马光于是得到请求辞职的机会,离开了京城。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知永兴军。后来司马光请求回洛阳西京御史台任职,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
元丰五年,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,怀疑自已将离开人世,准备了遗书,将其放在屋内卧房中,一旦病情加重,就将它交给亲近的人送给皇上。后来司马光病情转好。

神宗准备让司马光做太子东宫的师傅。蔡确说: “国家的储君刚刚确定下来,希望稍微推迟。《资治通鉴》还没有完成,神宗特别重视它,认为比荀悦的《汉纪》好,多次催促司马光完稿,将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赏赐给他。等到书写完,加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。

司马光总共居住在洛阳十五年,天下把他当作真正的宰相,村夫野老都称他为司马相公,妇人孺子都知道他是司马君实。

元丰八年,神宗去世,哲宗即位。司马光赶赴宫殿,守卫的士兵望见他,都将手放在前额说:“这是司马相公呀!”所到之处,老百姓拦在路上,聚集在一起观看,以至马都无法通过,百姓们说:“你不要回洛阳了,留下来作天子的宰相,救活百姓。

哲宗年幼,太皇太后临朝听政,派遣使者询问司马光首要之务,司马光上《乞开言路札子》,建议“广开言路”。他的建议施行后,在当时,上书言事的人数以千计。接着司马光上第二份奏疏《修心治国之要札子》,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,提出保甲法、免役法和将兵法是“病民伤国,有害无益”。

朝廷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,不久,又担任门下侍郎。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擦亮眼睛来看朝廷的政策,司马光与众人商议后罢除保甲团教,不再设立保甲法。废止市易法。当时青苗法、免役法、将官法都还存在,而对待西方少数民族的意见也没有决定。司马光叹息说:“四个祸患没有消除,我死不瞑目呀!

写信给吕公说;我把身体交给了医生,将家事交给儿子,只有国家大事没有可以寄托的人,现在把它托付给您。于是申述免役法的五点害处,请求直接下令罢除。各位将领统率的兵士都隶属州县,军政事务委托郡守、县令一同决定。废除提举常平司,将其事务转交给转运使、提点刑狱。边疆大计,与少数民族讲和当作便利。说监司多选用新近选拔的少年,以刻薄急躁为务,命令亲近的臣子从郡守中选拔荐举,在通判中选拔转运判官。又设立十科荐士法。朝廷都听从了。

同时,司马光上表请求辞位。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,不但不准辞位,反下诏拜授他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免去上朝朝拜,准许他坐肩舆,三天去一次门下省。司马光不敢接受,说:“不见到君王,不能够处理事务。下诏让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搀扶着司马光入朝对策,而且说“不要下拜。

在司马光的一再反对下,朝廷罢去了青苗钱,恢复了常平仓的粜籴法。皇宫和东宫太子都虚心地听取他的意见。

辽国、西夏的使者来到,一定要询问司马光的起居,并且命令他们的边境官员说:“中国的宰相是司马氏,不要草率生事,以勉发生边境纠纷。

司马光见自己得到重用,想要以身报国,便亲自过问一切事务,不分昼夜。宾客看他身体赢弱,列举诸葛亮吃得少而事情多作为鉴戒,司马光说“生和死,是命中注定的。工作更加勤勉。

元祐元年九月,司马光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。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,非常悲痛,和哲宗当即前去吊丧,赠封司马光为太师、温国公,诏令户部侍郎赵瞻、内侍省押班冯宗道监理丧事,归葬到陕州。谥号,文正 。

宋哲宗赐碑叫《忠清粹德)京师的人们罢市前去凭吊、卖掉衣物去祭奠,街巷中的哭声超过了车子走动的声音。等到安葬时,哭的人好像是在哭自己的亲属。岭南封州的父老,也都纷纷祭奠,京城以及四方都画他的像来进行祭祀,饭食前一定要先祝福他。

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;做事用功,刻苦勤奋。 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《资治通鉴》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等。 司马光礼敬朋友,讲求忠信、恭敬、节俭、正直,居处有法度,言行举止有礼节。 对东西看得十分淡薄,没有什么爱好,对学问没有不精通的,他在洛阳有三顷田,妻子死后,卖掉土地作为葬丧费用,一直到死都穿很普通的衣服,食用微薄的饮食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